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今天是: 欢迎访问best365体育邮箱地址_365玩球平台_beat365进不去档案信息网! 无障碍 关怀版 江西省档案信息网 国家档案局

        曾思玉:生死关头不负重托

        发布时间: 2021-03-21 18:01:18  来源: 浏览量:

            长征途中,在北上与南下战略方针的抉择上,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。关键时刻,叶剑英将一份密电送给了毛泽东,毛泽东与周恩来果断决定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,并亲笔给徐向前写了一封十万火急的"鸡毛信",避免了一场红军打红军的悲剧。这封生死攸关的急信是谁送的呢?他,就是现在健在的赣南籍老红军中年龄最长、军衔最高的曾思玉中将。


        曾思玉同志简历

        1911年3月2日出生, 原名曾世裕,信丰县游洲堡上庄村人。1928年参加信丰农民暴动,1929年春参加信丰县苏维埃赤卫军,1930年8月任红军22军64师第20大队通讯班班长,1931年正式成为中共党员。1934年8月,任红二师司令部通讯主任。

        长征结束后,先后在八路军115师685、686、689团任职,曾任鲁豫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等职,参与创建和扩大鲁西和冀豫抗日根据地。此后,任冀热察军区司令员、第四纵队司令员、64军军长,并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。

       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,1960年1月,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。

               

              长征路上打先锋

        曾思玉说,长征出发前,正在于都宽田集结的红一军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要他带一个排,到红军总部去领地图。第二天一早,他带着步兵排、挑夫就出发了,一路急行,下午4时到了总部。刘伯承叮嘱他们,千万不要把地图弄湿了。那时没有塑料布,就用油纸(桐油刷纸)包好,回到师里再把地图分到各个团。在分地图时,师长陈光对曾思玉说:"你是信丰人,对安西、古陂的地形熟不熟?"曾思玉回答:"从信丰到南雄一带都熟悉。"陈光高兴地对曾思玉说:"那你是一张活地图啊!部队要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,就由你当向导。"

        曾思玉所在的红一军团二师是红军长征中的先头部队。作为师部通讯主任,每到一地不仅要保障师部对内对外的联络通讯,而且还要调查行军路线,侦察地形敌情。他自己就经常参加侦察连的行动,因此,他备有三套"行头":一套红军服,一套国民党军装,一套老百姓衣服,见机行事,随时换装。

        长征途中,有一天师长陈光接到总部保卫部门通知,要二师给毛泽东挑选担架队员。师首长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曾思玉。曾思玉接受任务后,在全师担架队里挑了六位年轻力壮的担架队员,他们分别来自瑞金、兴国、于都等地。在抢渡金沙江的路上,中央纵队休息让路,让红二师先行。毛泽东坐在担架上利用休息时间看书。担架队员在一旁陪着,当曾思玉经过时,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喊他:"曾主任,曾主任,你们赶上来啦!"正在担架上看书的毛泽东听到喊声,便问:"哪个曾主任?"担架队员用手指着曾思玉告诉毛主席:"他就是我们二师司令部通讯主任。我们几个人就是他一个一个谈话挑选来的。"曾思玉赶忙停住脚步,向毛泽东敬礼问好。毛泽东也随即问了他的年龄,和他攀谈起来。临走还说:"你这位信丰老表很精干哪!我曾两次到过你们信丰,还给县苏维埃政府送过十支步枪。"接着,毛泽东饶有兴趣地说起信丰县城的古塔,桃江河上的廊桥,最后还鼓励曾思玉:"通讯工作很重要。有许多命令的传达就是靠你们铁脚板完成的。"这是曾思玉第一次和毛主席面对面地谈话,一路上曾思玉兴奋不已。

        1934年12月底,中央红军兵分三路,向乌江飞速逼近。12月30日,军委直接指挥的红一军团二师由师长陈光带领四团走前卫,最早到达乌江岸边,抢占了南岸的江界河渡口,中央纵队在二师后跟进。第二天一大早,红四团的团长耿飚、政委杨成武等指挥员就冒雪来到江边,研究渡江方案。由于敌军两个纵队在薛岳的指挥下,已离乌江不远了。1935年1月2日拂晓,刘伯承总参谋长来到江边,指示要尽快渡江,否则全军只有背水一战,情况会更加险恶。上午9时,红四团紧急动员扎竹排搭浮桥。陈光知道曾思玉家离桃江近,有扎竹排的经验,就把扎排搭桥的任务交给曾思玉。四团一营全力砍伐石竹,两个工兵连就拼命捆扎竹排。北岸的守敌不断用机枪、步枪向红军作业的现场扫射,曾思玉全然不顾头上"嗖嗖"呼啸的子弹,奔波在两个连队之间,指挥现场作业。

        曾思玉说:"我那时是二师的通讯主任,师长要我亲自指挥架浮桥扎竹排,哪怕伤的伤,死的死,也要扎啊!你不扎过不了河,那得服从命令,那真是不怕苦不怕累,冰天雪地下到河里,伤亡很大。"曾思玉带领两个工兵连,绑扎了六十多只竹排架起了浮桥,不仅保证了红二师官兵强渡乌江成功,而且让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安全渡过了乌江。3日黄昏,毛泽东赞叹说:"真了不起,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,以筏架桥,世界上都没有过。"

        生死攸关送急信

        1935年6月14日,红一、四两方军胜利会师。6月26日召开两河口会议,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政治局《关于一、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》,指出两军会合后的方针是"集中主力向北进攻,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,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".但是张国焘凭借人多枪多,不惜以红四方面军将士为筹码,向中央讨价还价,在北上与南下的战略方针上从阳奉阴违到公然反对。

        1935年9月9日上午,张国焘给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发了一份密电。当时陈昌浩正在主持一个会议,译电员吕黎平见他正在讲话,就把电报交给了参谋长叶剑英。叶剑英匆匆看了一眼就愣住了。电报的大意是命陈昌浩率右路军立即南下,并有"彻底开展党内斗争"的字眼。叶剑英感到事态严峻,便以上厕所为名,离开了会场,悄悄赶到一二百米外毛泽东的住处,把电报交给了毛泽东。

        陈昌浩得到张国焘的密电,找到毛泽东说:"接到来电要南进。"毛泽东将计就计地说:"既然要南进,中央书记处就要开个会,周恩来、王稼祥病重,都住在三军团部,动不了,我和洛甫、博古去三军团司令部,和周、王开个会吧。"陈昌浩一点也没怀疑地点点头。毛泽东、张闻天、博古随即赶到三军团驻地巴西,连夜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。决定迅速脱离险境,率领红一、三军团立即北上。

          9月11日早晨,师长陈光、政委肖华把曾思玉叫去。陈光手中拿着一封信神情严肃地说:"曾主任,交给你一个极其重要十万火急的任务。这是毛主席写给四方面军徐向前总指挥的一封信,命你火速送交给他。你带六团一营和师部备用电台,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昨天经过的那个岔路口。路上遇到各种问题,都要灵活处置,尽量避开,一切都为送信任务服务。"随后,陈光、肖华带曾思玉到毛泽东等领导同志聚会的屋子里。陈光向毛泽东报告说:"这是我们师部通信主任曾思玉,由他来执行送信任务。"毛泽东说:"好,你不是给我选派担架员的曾主任吗?主任亲自出马,一个顶俩。"毛泽东用手指着地图说:"徐总指挥从东面来,一定会经过这个岔路口向毛尔盖去,你必须争取时间,抢先赶到岔路口等候。"

          曾思玉即刻带六团一营和电台,迎着细雨,冒着迷雾,火速启程。经过强行军,大约在下午2时,曾思玉和所率的一营就赶到了岔路口,立即进行东西道路的观察,并判断徐总指挥的马队尚未经过此路口,曾思玉当时心想完成送信任务有了把握,随即命令营长带部队立即布置警戒及派出观察哨,用旗语信号联络等候。曾思玉带一个班则在岔路口南侧雪松下休息等候。大约等了两个小时,观察哨的旗语信号报告,东面有一支骑兵队奔过来了。曾思玉想,可能是徐总指挥的马队来了。果然,先头几个骑兵飞奔而来。曾思玉立即拿着信摇晃着并高喊:"同志们停下,停下,徐总指挥来了吗?"马队停下了。曾思玉得到肯定回答后赶快把信呈上。徐向前接过信,看信封是毛泽东亲笔所写,就迅速拆开仔细地看着。只见他眉头紧锁,脸上突然严肃起来,并非常气愤地随口说出:"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!"当时站在徐向前身边的曾思玉心里也是极度紧张,他问:"报告总指挥,您有回信吗?"徐向前略为思索后说:"没有回信,我写个收条签上名字。"并详细地询问了曾思玉的职务,以及毛主席、周副主席的身体状况。曾思玉接过签字的收条后就火速返回了部队。